per  

《珍珠港》很明顯想走鐵達尼號路線,可惜成敗與否也很明顯。

印象中,在《珍珠港》上映前不久,有一項「有史以來最賣座電影」的統計,經過新舊貨幣價值換算,結果顯示《亂世佳人》和和《鐵達尼號》兩部片獨佔了數十年電影史之鰲頭。當然,計算結果自有好事者為其理出成功公式:這兩部片同樣都有著名歷史背景作為場景(南北戰爭與鐵達尼號沉船)、同樣都有一段極其動人的愛情故事--而且還都是有所缺憾但又唯美至極的亂世情緣。

《珍珠港》顯然想再結合這兩個元素來創造票房奇蹟。二次大戰日軍偷襲珍珠港,多好的英雄歷史題材;兩名同袍好友卻愛上了同一個美麗女子,多俗爛的浪漫公式。但它的結果卻不只是差強人意而已。畢竟,它對人性衝突的刻劃實在令人不敢恭維。

簡單來說,它的失敗就是因為人性的衝突點表達的不好,人物既缺乏自然流露的真情,其心境的轉折也讓人無法理解,便給人極其虛偽的感覺,要不就是根本只剩下一些浮面化的細節去勉強解釋角色的轉變。片中小古巴古丁那頭的種族歧視得不到發揮,很多人看完電影仍然完全不曉得這個角色要講的是二次大戰期間美軍軍中嚴重的種族歧視,所以小古巴古丁不管如何強健勇猛,力求表現,他仍然只能待在廚房;而女主角的愛情觀更是令人難以認同,一邊還在為兇多吉少的男友流淚,一邊居然就和男友的好友調起情來;而導演似乎想在戰場中強調的生命價值又敵不過船艦的碎片搶眼……

這部電影若說真有哪裡令我感動,大概只有凱特貝琴薩被迫拿著口紅決定誰生誰死,誰能送進醫院,誰根本已經回天乏術時,那倉惶失措的眼神吧!

記得這是班艾佛列克繼《世界末日》寄予厚望的一部大片,但結果卻是喬許哈奈特搶走了眾人的目光,而票房也差強人意。仔細想想,這是很自然的事,因為幾個主要角色(天啊好像只有四個!)相較起來,只有質樸木訥的喬許性格和作法都比較能讓人理解,比如說他一開始就喜歡凱特貝琴薩,但不如好友的活潑積極,自然退出戰局,後來又因照顧凱特的心情重燃愛火;在得到美人芳心,又得到一個新生命之後,上戰場的他,那種想活下去的心自然極其強烈,而他在死前對班艾佛列克所作的那番表白,既有友誼的光輝,也有真誠的期盼,演來確實較令人感動。

這部電影的鏡頭絕大部分都局限在主要角色上,但主要角色卻幾乎沒有發揮不然就是感情轉折莫名其妙,那麼電影本身成為敗筆大概是無可避免之事。

不過單純就以電影的說故事功力來說,《珍珠港》敘事手法倒是沒什麼問題,放的議題也不會太蕪雜,以片長來說還算適當,又為了「不讓日本觀眾覺得轟炸的部分太草率,要表現日軍的英勇」而用大篇幅來呈現轟炸場景,所以對只想看不太用花腦袋的大場面「大片」的觀眾來說,還是不錯的選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p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