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魔球 Moneyball (2011)
導演:Bennett Miller (《柯波帝:冷血告白》)
編劇: Aaron Sorkin (《社群網戰》、《白宮風雲》雙金獎編劇)、Steven Zaillian (《紐約黑幫》、《美國黑幫》編劇)
演員:布萊德彼特(Brad Pitt)、喬納希爾(Jonah Hill)、菲利普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
原著:《魔球--逆境中致勝的智慧》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89677
《魔球》原名「錢球」,探討的議題其實是只要身為運動迷都很熟悉的一件事--在職業運動以錢為尊的遊戲規則裡,錢少薪資低球迷小球隊如何求生存?有趣的是,似乎在每個運動領域裡,都會一隊特別以「財大氣粗」聞名,哪裡有好球員就不手軟的花大錢買下來,不管是洋基或是皇家馬德里,都以此道聞名於世。更有趣的是,這種球隊除了死忠球迷之外,通常是諸家球迷批判的對象,只要它們花了大錢而沒有順利「買」到冠軍,他隊球迷往往幸災樂禍,並趁機補刀一句:「看吧!打球,不是錢多就可以的!」
這正是職業運動有趣的地方,它需要錢,以營利為目的,大家都知道在職業運動界資金多的大球隊必定有優勢,資金有限的中下游球隊發展有一定的限制,但大家又隱然希望,冠軍寶座總不該百分之百以金錢打造吧!否則運動員的努力、球隊的團隊精神、教練戰術的運用又算什麼呢?職業運動除了錢以外,總還有一些「人為」的努力空間吧!
身為一個球迷,我很清楚在每個賽季裡,大家除了關注支持球隊的勝負、冠軍的歸屬,其實隔幾年會出現的「小球隊傳奇」往往會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在足球領域曾經有02-03賽季的皇家社會隊以中游小球隊身分寫下西甲亞軍、在最後一輪仍與皇家馬德里競爭冠軍寶座的傳奇;而在MLB,曾兩度打進季後賽的奧克蘭運動家隊正是不折不扣的小球隊傳奇,運動家隊究竟是如何辦到的?這引發了許多人的討論與注意,運動家是MLB中預算最少的球隊,卻創下MLB史上最長的20連勝紀錄,這支小兵立大功的隊伍不只引來運動場上的矚目,更引來商管界的好奇,因此才會有彭博社財經專欄作家Michael Luis為其寫下《魔球》一書。
《魔球》這部電影很特別的一點就在於它雖是原著改編,但原著並非小說,而是一本徹頭徹尾的商管專書,主軸就在於探討如何以最有效的管理方式,運用最少的資金買到最多的勝場。這其中的訣竅造就了運動家隊的奇蹟,打破資本市場「大者全拿」的銅牆鐵壁。這總是一個熱血的主軸,我們都希望這世上還存有以小搏大的精神與可能,總希望切切實實的證明金錢不是萬能的。
但問題就在於,當一本商管的書要改編成電影,故事要怎麼舖陳、主軸要怎麼呈現,如何使它成為一部紮紮實實的精彩電影,而不是照本宣科的「商管」電影?
考驗的真的是編劇的本領,而Aaron Sorkin總是不會讓人失望。
在討論金錢與「買得勝場」的概念之外,電影的主軸放在挖掘運動家隊背後,球隊總經理比利.比恩(Billy Beane)的心路歷程,這賦予了電影更深一層的靈魂。
比利.比恩在高中畢業之際,一手拿到史丹福大學獎學金,另一邊卻有球探上門說服他進入職業棒球界,肯定大把鈔票上門,而且前途無量。一個16歲的少年,在球探的三寸不爛之舌之下,決心追求夢想、放手一搏。然而我們在電影中看到中年布萊德彼特的時候,從他的落拓眼神和某種為了掩飾不安無奈而展現的暴躁,一眼就可以看出,他過去的球員生涯並不順遂。電影中,他忍不住向自己的助理彼得.布蘭(Peter Brand)問起,以彼德的眼光來審視他這名球員,會不會簽下他,彼德最後被逼出實話:「你應該選擇史丹佛的獎學金。」布萊德彼特像是總算得到一個混亂人生的句點,痛楚地面對自己前半生的失敗。
電影中的比利,經歷了前半生的潦倒與不得志後,轉行當起球隊的總教練--事實上對職業運動有基礎了解的人會明白,這個領域的人很難轉職到其他領域,因為退役之後已近中年,要再學別的本事極其困難,如要繼續待在球場邊,當球隊教練與經理團隊幾乎就是唯一的出路,也是唯一能彌補在球員生涯中未曾獲取之榮光的機會。
很明顯的,比利是被逼到了牆角。如果說女兒是他僅存的心靈支柱,那想辦法在最有限的資金下讓運動者隊打出好成績,則是他人生最後的希望所繫。因此電影表面主軸在演繹運動家隊的「逆轉勝」,實則卻也細膩地交代了比利如何在人生混沌之際放手做最後一搏,而終於在中年迎來人生的「逆轉勝」。
因此這其實不是一部運動電影,它沒有運動電影常見的熱血與狗血(咦),沒有最後迎來的關鍵勝利,它以冷調的方式冷靜清晰地剖析出比利的困境和徬徨。即使運動家隊仍然沒能拿下冠軍,但你知道,比利確確實實證明了自己。這是一部關於(前)中年人生的電影,想必大器晚成、好事多磨的人,或者現在正陷在徬徨無向前半生的人,觀影必定感觸特別良多。
身為傳統球探系統的受害者,比利知道棒球界有些故步自封但成效不彰的弊病,而當他遇上彼德這個數據派大師後,他看到另一種突破困境的可能,把所有的寶押在他身上,相信他透過數據分析的判斷,以低價網羅在數據理論而言最有助於球隊的球員。最終創造了20連勝的奇蹟,雖然終於還是沒能拿下美聯冠軍,但比利的成就已引來側目,紅襪隊提出了重金契約,想禮聘比利前往執教。
紅襪有錢,有能力圓比利的冠軍夢。因此連彼得都支持他前往,而且以他自己的方式竭盡全力地告訴比利,他真的已經做到了他想證明的事情。男子漢的溫柔與情誼,在這簡單又複雜的一幕裡表露無疑。
決定前的最後一刻,在比利困惑著自己去向的同時,女兒錄下的甜美歌聲最終鼓勵他傾聽自己心裡的聲音。至於結局比利究竟去了哪裡,就請大家自己看了!
布萊德彼特的眼神將比利詮釋得幾近完美,困境中既絕望沉又帶有拼搏希望的冷靜銳利眼神,與暴躁憤怒的肢體動作,讓這個角色有血有肉,這絕對是他最接近奧斯卡影帝的一次。我從《火線交錯》(Babel)開始驚訝地發現布萊德彼特的演技頗有進境,更了不起的是後來陸續在《Burn After Reading 》、《惡棍特工》(Inglourious Basterds)、《永生樹》(The Tree of Life )中都不斷有更好的表現,到了《魔球》真的讓我驚艷不已。很期待他之後的製作與演出,精彩可期。
約納希爾以簡馭繁的演技,和金獎影帝菲利普霍夫曼戲份不多卻十足戲精的完美演出,都在在增加了這部電影的張力和可看性。冷調的筆法細膩地刻畫出每個角色的性格與心境。再次提醒您,這不是一部熱血的運動電影,這是一部關於「人生逆轉勝」的電影,也許不適合閤家觀賞,卻能在你徬徨無助的時刻給你一些溫暖與助力。
整體而言,《魔球》是部劇本與演出都相當出色的電影。冷調的處理熱血的議題,勝利像是黑暗中的曙光,讓人興奮卻不是讓人相信此後必定一片光明--歡迎來到真實人生。
個人推薦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