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特別推薦:戴立忍《不能沒有你》

最佳潛力獎:鄭有傑《陽陽》

最佳創意獎:《台北異想》

 《不能沒有你》:喧囂中的靜默美好與孤寂

評分:90.5       推薦指數:★★★★☆

很感人很溫暖,卻又內斂細膩的一部溫馨小品。視覺技巧和內裡情感都很飽滿,看完之後會讓人深深被打動。能將這樣的題材處理得深刻而不煽情,到味又不狗血,其實不那麼容易。最好的鏡頭和敘事,是讓你完全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因為你已被它說服,不自覺的覺得,這就是最好的鏡頭和敘說的方式。這部電影做到了。

戴立忍在幕前當演員的時候,不管他演的角色偏向內斂疏離(如《小百無禁忌》)、老奸巨滑(如《白色巨塔》)、變態暴烈(如《夜奔》、《停車》),他演來都有股自信與張揚,只是時放時斂。但是他的影片傳達給我的感覺,卻正與他本人給我的感覺一致:那樣的溫善謙和,細膩誠懇。真的很奇妙,跟他的銀幕形象完全不同。

 

《陽陽》:追尋的前方

評分:86    推薦指數:★★★☆

少對我而言是一部後座力很強的電影。導演的才氣、及其表現出對自我身份追尋的誠懇熱切,都使人很難不被打動。可惜劇本畢竟有其薄弱之處,某些橋段又過於刻意,多少予人通俗劇廉價浮面之感(這點在聞天祥論斷《陽陽》的影評中已很清楚地指出來,我這裡就不再多言)。這自然導致這部片在金馬獎全數只能入圍個人獎項,與最佳劇情、最佳導演等重要大獎都擦了不只一點肩。導演做了很多大膽的突破和嘗試,但火候未足,缺點實在沒辦法睜隻眼閉隻眼就放它過去,整體成績只能說差強人意。

黃健瑋精彩飽滿的演技讓我憑空多給這部電影半顆星的推薦,光是去看他的演出就值回票價。假以時日他可能會是唯一一個足以在金馬獎把最佳男主角/男配角獎項留在台灣的潛力優質演員。

 

《台北異想》:天馬行空的艷異想像,台北進行中(Happening in Taipei)

評分:每段都不大一樣XD    推薦指數:★★★★

 

由八位導演的八部短片所組成,從清晨六點到凌晨四點,每一段台北的時間裡發生著不同的故事,交織著不同的情感。導演經歷功力皆各有高低,切入視角亦各自不同,但整體而言尚頗有令人驚喜之處,也令人期待這些新秀與新新秀導演未來的表現。對於如何拍台北、如何掌握台北人的生活與靈魂,這是一張雖不完美但很有力的成績單,展現出新導演們不同的觀看城市方式,所以推薦多給半顆星。

 

本片英文片名僅為「Taipei 24H」,所以我並不確定「異想」二字是原本即為統攝整部片調性的主導概念抑或拍出來之後加上去的名詞。若以「異想」為主導概念,陳映蓉的〈走夢人〉無疑是結合了「台北」和「異想」兩個詞後作最漂亮發揮的一段,捷運裡似真如幻的童話式邂逅、銳利快速流動的影像風格、高英軒精彩的演出,不用一句台詞塑造出有如異質空間的台北,看似夢幻、實則深刻呈現出都會心靈破碎流動卻又細緻鑲嵌的內在圖像。豆導紐承澤的〈那個夏天的小出走〉表現亦不含糊,透過兩名天真單純卻又滿懷心事的孩子三小時內的台北漫遊,平實傳達了紛亂中心靈尋找出口的無奈與妥協,情感簡單卻又處理細膩。隨著漫遊的過程豆導更拍出不同的台北地景,是把日光下台北拍得很美很有魅力的作品。末段是李康生導演、由陸羿靜及蔡明亮演出的〈自轉〉(其實這段最大的問題是找錯演員XD蔡明亮正如他自己所坦承的並不是個好演員),以詩化風格處理了一家老咖啡館的結束與舞者羅曼菲的逝世,留下一個台北的記憶片段,處在整片末段恰如輕巧淡出的音軌,令人繼續迴想台北的前世今生。

 

 

 

除以上三部影片,其他影片依本年度上映時間排序於後。

 

《查無此人》(2009台北電影節,公視「人生劇展」電視電影系列)

評分:82    推薦指數:★★☆

 

鄭芬芬的第二部劇情長片,很大一部份的內容又是兩名青春少女的悲喜哀愁甚至其間所夾藏的曖昧情愫,這種儼然快成為類型的青春片子總看得一點兒膩了,除非能達到某種深度(如濫觴始祖《藍色大門》和林書宇的《九降風》)否則總難免落於強說愁的做作,恰好跟鄭宜農上一部出演的《夏天的尾巴》程度差不多吧。還好這部片出現一個有趣的角色:由庹宗華飾演的郵差角色,他對每封信傳遞的敬業認真態度,讓影片隨他走進許多台北角落,最終尋回一些錯過身的什麼,找到正確的出口。

 

《遺落的玻璃珠》(2009台北電影節,公視「人生劇展」電視電影系列)

評分:85    推薦指數:★★★★

 

推薦多給半顆星,在於這部片深刻的社會關懷及其動能。但它究竟討論什麼議題不好破梗,電影就不好看了。這部電影的手法像推理小說般,慢慢看到最後自己破解謎題才有趣。視覺影像風格甚為統一,夢境與現實之間的界線似有如無,與主題扣連得非常好,極具巧思。

 

 

《聽說》(上映日期:2009.08.28)

評分:80    推薦指數:★★☆

 

仍是鄭芬芬的電影,就目前台灣各新銳導演出產的作品來看,她確實是最具商業嗅覺及實踐力的一名異數。但這部片除了讓鄉民們看得懂看得爽,彭于晏、陳意涵很美很帥之外,我實在看不出有什麼能留給觀眾帶出電影院的東西,所以無法評論。總之就是一部偶像劇商業電影,值得慶幸的是它以小成本達到一千五百萬左右的台北票房,這部電影的成功再度證明即便台灣出品,只要是商業電影它還是有觀眾有市場的。

 

《尋情歷險記》(紀錄片) (上映日期:2009.08.28)

 

這部片很難評價。倘若其片名是「婚姻歷險記」,我會很能平心靜氣地給它九十分以上的高分,但片名取為「尋情」卻實則偷渡了「尋情」=「尋找婚姻」=「得到幸福」的意識型態,令我對這部片不得不有所保留。

 

但這部紀錄片確實好看,而且有其誠懇溫暖的力量所在,很細膩的傳達出很多很重要、足以幫助很多人釐清自己對幸福與婚姻之渴望的訊息。若因其霸權式的意識型態就一竿子打翻這部片的努力,也有不夠尊重其創作動能與正念之嫌。台北電影節的映後座談中,女導演很誠實地說,她是確定了她「就是想結婚」的念頭後開始著手這部片的拍攝。所以她是帶著誠懇的想法,重新發崛「婚姻」的意義,它是否有可能真是過去我們所相信的一種基於善意與愛意的靜好幸福;而如果真有可能,又是因為什麼因素而能成功。在這個過程中,女導演其實是正面迎戰了她一直不敢承認的內心深處所逃避的渴望:「我就是想結婚、就是覺得結婚才能建立家庭、得到幸福。」她這項看來已然政治不正確的觀點或許有值得商榷之處,但卻也有十足的誠意,而她由此而追尋的愛情與婚姻的線索,未嘗不是一種舊觀念的重訪、賦予其新價值的努力。是一部很適合交往穩定或不知道未來該往哪走的情侶共同觀賞的電影。

 

《帶我去遠方》(上映日期:2009.09.11)

評分:75    推薦指數:★☆

 

(先講一句無關題旨的話:這又是一部困於現狀但嚮往著「遠方」的電影,這幾年台灣電影這樣的母題不斷的重複,確實讓人不免有些好奇台灣人究竟過得多痛苦XD)

 

有人說,如果沒看過《冏男孩》,或許會給這部片更高的評價,我想這是中肯切要的說法。同樣是青少年與孩童青澀地一逕嚮向未來和遠方,心裡存有一個到達不了但存在某處的夢土之地,而在尋找的過程中有衝突有挫折有喜悅,有明白的有不明白的。這完全是典型的成長故事架構,確實和《冏男孩》有高度的重疊。較特別的是導演設計了幾個重要的隱喻:色盲、同性戀、遠方,然而可惜的是,這幾個隱喻沒有任何一個能「走到最後」,都是發揮一般或根本消失了,所以後三分之一的劇情極其散漫而乏善可陳,存在之意義實在稀薄,反倒稀釋了整部片的精彩與完整度。雖然在編劇上有一定的成就,但首次跨足當起導演,還是要再加把勁,不知為何傅天余和樓一安這兩個優秀的電視電影編劇首度執導的成果剛好都有些慘澹。

 

《一席之地》(上映日期2009.10.09)

評分:73    推薦指數:★ (搖滾樂迷專屬推薦指數:★★★★)

 

片子的中心概念其實是非常有魅力而吸引人的,是的我們如此努力存活終究只為了找尋自己在世界上的「一席之地」。但這部與《流浪神狗人》同樣以多線敘事進行的電影卻流於散漫失焦,主要角色造型都極為浮面,情感傳達不是過於薄弱就是令人難以理解。而電影中主要觸及的幾項問題,包括男女情感、溝通及信任上的艱困、宗教信仰存在的價值、原住民及少數族群抗爭的議題等,都完全與陳芯宜、樓一安雙人組合前一部由前者執導的《流浪神狗人》重疊,相比之下也就顯得更為蒼白無力。

 

但對於搖滾樂迷來說,有徐千秀的吉他和音樂(還可以在片中不斷發現某某獨立樂團團員也有演耶!),所以值得加分。(本職為演員的莫子儀倒意外地在片中的演唱還算挺稱頭的,路嘉欣反正就那樣我也不想談了。)確實,跟《海角七號》相同這部電影運用了很多台灣獨立樂界的人手與資源,但我想《海角七號》主要畢竟不是因為搖滾樂而紅的。(誰看完電影後有意思去了解夾子大樂隊或糯米團的音樂概念?)而且《海》中選擇的夾子小應和馬念先本身就相當能演,反倒成為片中亮點,這點也和《一席之地》的狀況極為不同。

 

《風聲》(上映日期2009.10.23)

評分:88    推薦指數:★★★★

實這部電影基本上是中國電影,列在這裡甚為勉強,但就看在導演之一好歹是曾被列為台灣第二代新導演的陳國富份上,在這裡評一下。這部電影難評價的地方在於其劇情結構有些鬆散,導致節奏不夠緊湊,劇本本身該有的張力未能完全表達出來;然而演員的表現真的是太精彩了,卻使得這部電影不得不往上加了好多分。《風聲》是繼《色戒》之後探索汪偽政府時期上海歷史的「另類諜報片」,最大的商業賣點似乎是聚焦在美麗女特務及其遭受之酷刑,就商業取向來說這是個好賣點,劇本的商業張力也夠,但執行上還不夠好,所以電影不夠好看。但這畢竟是陳國富這個一直沒有放棄商業市場的台灣導演新作品,較其先前的《雙瞳》與《詭絲》也稱得上還有進境,雖不能與李安的成就相提並論,卻也令人樂見其未來發展。陳國富近年的發展模式與軌跡或許也是台灣電影人才很好的借鏡,希望兩岸三地的合作合資能增加台灣電影的可能性與活力。

(文末附註:本文基本上是只講台灣電影,不包括中港電影。但不好意思我2009年有漏看幾部重要作品如《爸,你好嗎?》、《臉》、《淚王子》、《夏天協奏曲》等,日後有機會再補齊。(至於如《曖昧》、《不能飛的鳥/不思議天使》、《霓虹心》等合拍片,相關影評僅放在「他山之石」欄目之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p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