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青春成長電影(也許就是因為這樣,大陸版的海報才會硬是把它處理得像《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冏),但這並不是一部可愛愉悅歌頌青春的偶像劇電影,而是青春殘酷寫實劇,雖然不如《青春電幻物語》那麼絕望憂鬱,但在青春的飛揚灑脫和無以名狀的不安間取得了一定的平衡,相對忠實地刻劃出青春的全貌--在這點上,比較像《聽說桐島退社了》。
青春總帶點徬徨不安,有時候莫名的憂鬱和無所適從,偶爾就想做點瘋狂的事,但又不知道自己究竟要的是什麼。表面上青春彷彿有揮霍不盡的黃金時光,但其實又因為年輕而充滿了各式稜角衝撞與錯誤,總總是阿城說得最好:
「青春這件事,多的是惡。這種惡,來源於青春是盲目的。盲目的惡,即本能的發展,好像老鼠的啃東西,好像貓發情時的攪擾,受擾者皆會有怒氣。」
由同名青少年小說改編的《壁花男孩》很特別的是由小說作者自己操刀電影導演和編劇,電影基調偏冷,但很平順流暢的交代青春的悲喜大小事,似乎也沒真的發生什麼大事,但無形中大家都經歷了人生起落,將青春的浪漫、希望、惡、盲目、熱情、憂鬱、孤獨悄悄地編織其中,最後青春翻過,大家也自然地找到人生未來的新一頁。
《壁花男孩》由《哈利波特》的「妙麗」艾瑪華特森(Emma Watson)、曾主演《波西傑克森》的羅根勒曼(Logan Lerman)、曾主演《凱文怎麼了?》的以薩米勒(Ezra Miller)共同擔綱演出,三位演技精湛的青少年演員演出都相當有可看度,尤其以薩米勒飾演本片既魅力信心十足又脆弱神經質的同志青少年,表現可圈可點,後半演出精神崩潰時,更充滿了一觸即發的瘋狂,是演技精彩到足以撐起電影半邊天的天才型演員。
羅根勒曼飾演的主角查理剛升上高中,發現他與同儕格格不入,只好以數饅頭的心情期盼高中的一千多個日子快快過去。直到查理結識了風趣熱情的「怪咖」兄妹派翠克(以薩米勒飾)和珊(艾瑪華特森飾)後,他的高中生涯才有了轉捩點。在派翠克和珊的引領下,查理加入了「怪胎」家族,在一次次的趴踢中結識不少朋友,卻也沾染上一些讓他再也回不去的,難說好壞的習性。
查理其實是個嗜聽搖滾樂、只有英文老師和他有共同語言的典型「文青」,加上年輕、不善與人交際,覺得全世界都不了解他,此時卻出現熱情又有共同興趣的珊和派翠克,查理自然地迷上了亮麗風趣的珊,但相對耀眼的珊,他只能默默在角落裡看著她與不同男伴間分分合合。兩人之間雖有些曖昧,但始終困在一道看不見的線上,直到最後才發現兩人其實都有情感上的創傷,雖然因此能相濡以沫,卻也因為這點相似讓兩人總是卻步,無法走到一起。
一次聖誕節的談心查理才發現,珊曾經在極年幼的時候被父親的老闆奪走初吻,後來也迷失在混亂的男女關係中,她在聖誕夜吻了查理,只為了確定他的初吻是給了「真正愛他的人」,兩人的創傷盡在不言之中。
派翠克的戀人則頗令人意外,是球隊風雲人物布萊德,布萊德在傳統家庭長大,不但不敢出櫃,連自己的朋友都不知道原來他與派翠克在交往。布萊德父親意外發現兩人關係後,將布萊德打個半死,布萊德從此與派翠克形同陌路,甚至刻意找碴。就在布萊德和派翠克在學校餐廳起了衝突,眼看派翠克被圍毆之際,一直是「壁花」的查理挺身而出,救了派翠克,這才重新挽救了他們之間的友情。查理和珊重新成為朋友,也陪著派翠克度過難熬的失戀痛苦。
這場挺身而出的戰爭重新將三人接連在一起,也如同查理告別青春的成年禮。而他們也準備完成高中生涯,各奔東西。隨著珊和派翠克前往夢想中的大學,一個人被留在家鄉的查理,在孤獨中重新陷入了精神崩潰的危機,終於面對了自己生命中不可承受的創傷。是的,這是青春的最終告別,不過過去多少傷痛與美好,都是時候該畫下逗點,而人生還要繼續。
電影尾聲中,珊和派翠克興奮地回家鄉找查理,告訴他他們終於找到當時在經過隧道時讓珊HIGH到不行的主題曲,原來是大衛鮑伊的《Heroes》,他們一同回到隧道,重溫當時的感動與興奮,這次換成查理勇敢的站上天窗,展翅飛翔,在《Heroes》的音樂中--他感受到了永恆,以及繼續與生活戰鬥的勇氣。
青春只有逗點,沒有結論,而那些無以名狀的徬徨憂傷難以正視與歸類,這部電影也因此顯得有些鬆散無尾,但略顯隨意的結構、敘事和節奏亦算是回扣了青春的特質與主題,技術結構上的不成熟剛好與主角的青澀有奇妙的對應感,總體而言是部誠實而情感動人的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