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573c60c4ca12b08c251ada24cc920e25_l  

作為電影的基礎類型,劇情片(Drama)或通俗劇(Melodrama)經過了八零年代「新電影」有意識的切割,在新一代台片裡已近乎絕跡,要不就退化成張牙舞爪的八點檔電視劇。紮實的劇本,整齊的演員,導演不慍不火不耍花槍不唱高調只為觀眾講一個好故事,這樣的手法經過李翰祥、宋存壽、李行乃至李安導演之後,將由誰來承續?林孝謙的「與愛別離」讓我看到了契機。在銀幕上一片小打小鬧不接地氣的虛幻偶像氣氛裡,他選擇「通俗劇」這樣的形式,硬橋硬馬地演繹第二部長片作品 毋寧深具見識和勇氣。                    ~《風聲》 與《梅蘭芳》編劇張家魯談《與愛別離》

張家魯完全說出了我想講的話,所以我將這段話引用於此,當作我這篇影評的引言。事實上,張家魯此言不但甚有見地(我真佩服他對臺灣電影的了解與觀察,簡單幾句話針針見血!),而且這番推薦語裡真正高明的是,他點出了《與愛別離》之所以值得推薦,其實不在於電影本身是否真達到什麼高度成就,而是在臺灣電影的語境脈絡裡,林孝謙堅持說平易故事、用通俗劇帶領觀眾進入情感世界的路線,實在讓人看到一種想感動觀眾、與觀眾溝通的誠懇與努力。

而這是在多少敘事破碎而對白生硬到令人發笑、企圖學習「新電影」到「新新電影」而排拒劇情敘事、排拒任何故事性、最後卻消解了自身意義的等而下之的「文青電影」裡所看不到的。今年的《消失打看》就是這種等而下之的「文青電影」的代表性作品,與《與愛別離》恰成了鮮明的對照。

而更諷刺的是,像《消失打看》這種徒具文青電影最糟糕的炫技技巧、卻缺乏挖掘故事功力說服觀眾的等而下之文青片,反倒很容易因為臺灣電影小圈子已徹底文青化的關係,竟能輕易得到無數好評,就算有知名影評人給予負面評價,也絲毫不敢小覷它的「藝術成就」;反觀《與愛別離》這種平易近人的片子,好像就輕易的被視為膚淺直白所以沒啥好處,因為任何人都能「看得懂」,反倒變成批評它不需要背負任何「你看不懂才會這樣講」的心理負擔。

講到這裡,不難看出我想講的並不只是《與愛別離》而已。

單純愛看電影的朋友曾經問我,為什麼臺灣電影明明已經資金不足了,但實際拍出來的卻反倒都是一些很少人看得懂、看起來根本沒有什麼獲利性質的電影?我解釋說,因為商業片通常需要的資金比小品藝術片龐大,所以就算有了計畫常常也因找不到金主而拍不出來,加上先天不足後天失調,曾經幾次有人拿大筆銀子拍臺灣商業片,結果卻都死得很難看…(如《詭絲》、《白銀帝國》;即便是《雙瞳》、《不能說的秘密》這種算是有成功的商業片,其實在本土市場也無法回本;直到這幾年才連續出現了有賺到錢的《海角七號》、《艋舺》、《雞排英雄》,講真的我是非常非常開心的,雖然這幾部片我都沒有很愛,但我仍然很樂見有這樣的作品證明台灣本土市場的潛力),所以比起商業片,反倒小品藝術片比較容易誕生,而且因為長期以來臺灣藝術片的根基不斷,在臺灣藝文圈裡小品藝術片已經發展出一定的行銷通路和市場,基本上有百萬左右的票房是穩固的。

講了半天之後他問我,那為什麼沒有人拍小品商業片?我一時語塞。但仔細再想想之後發現,其實當然不是沒有,尤其《藍色大門》之後,一直有堅持拍大家看得懂的電影的導演不斷推出小成本的商業片,其中最成功的一個例子就是鄭芬芬,從《沉睡的青春》、《查無此人》到《聽說》,她不斷堅持說簡單的故事,即使有人批評她的劇情可比老梗偶像劇,她也從不因此改變其志。而除了鄭芬芬之外,其實這幾年一直都有前仆後續的小型中型的商業劇情片,像《心戀》、《夢遊夏威夷》、《人魚朵朵》、《初戀風暴》、《咫尺天涯》、《街角的小王子》……哎喲,有沒有發現?這些片子通常在你看到它的名字前就下片了。

這就是臺灣小成本商業片必須面臨的困境:它沒有錢作行銷,而且最願意掏錢買臺灣電影票的文青圈壓根兒不會理它們,因為它們通俗得嚇死人了!大家都看得懂,那我推薦這部片不是顯得我跟「一般人」的品味霤同嗎!?不不不,不幹。

當然,除了外在的行銷與口耳相傳困難,這些片內在有時也會出現很大的問題。畢竟,臺灣已經經歷了一、二十年的斷層,沒有商業片的人才(君不見連李安這麼關心台灣和台灣電影的人都早早去美國了!),當我們的年輕一代新銳導演開始回頭想「說故事」、與觀眾對話的時候,他們必須面對的是沒有典範可遵循的困境(這點跟香港電影正好相反,香港新一代導演的困境往往是遺產太豐富,他們想破頭要想辦法掙脫,這點有機會可以再談)。像《帶我去遠方》我可以看到導演試圖平衡藝術與商業的意圖,她有想說的故事也有說故事的誠意,但手法仍然常常不小心就太過「文青」,結果跟她背景所設定的吳念真式的家庭成員格格不入,然後後三分之一架構整個散掉,功力火候實在不足。至於像《魚狗》這種四不像,就點出了更多的問題:開始有人想拍商業片了,可是沒有拍商業片的人才,於是怎麼辦?只好向外找,於是電視導演、MV導演,看起來OK的,就姑且找來試試吧!結果似乎從片商、製片、導演、技術人員到編劇,沒有人有足夠的專業能拯救這樣一部電影。事實上故事講的亂七八糟的還不只這些啦,血淋淋的例子頗多,我就不一一舉列了。

然後再談另外一種情形:假設這些小成本商業片故事講得還可以的時候呢?像《初戀風暴》和《與愛別離》,我認為就一部小成本商業片來說,清新動人,該到位的東西都算有及格以上的水準,並沒有出現嚴重到打翻整艘船的平穩之作,它卻又將面臨另一種不利的比較心理--同樣是花兩、三百塊去電影院看一場電影,隔壁的人可以買到雷公、關公那種「牛排全餐」,你卻只端一杯茶給我?雖然並不難喝,可是我如果同樣的錢我可以吃到牛排全餐,我為什麼要來喝你一杯茶?雖然說也蠻好喝的,可是總覺得哪裡仍有「欠缺」。換言之,如果今天觀眾是在電視上看人生劇展看到這樣的作品,看完不但會覺得不錯,可能還會願意推薦;相對的,今天觀眾如果是花了錢進電影院,看完可能就會悵然若失,畢竟商業片的競爭對手是好萊塢和華語大片啊!

所以,我今天仍然願意推薦《與愛別離》,但對導演或許有點抱歉,我必須說,不完全是因為我真的有愛這部片,而是因為我實在很想支持台灣有誠意的商業通俗片。所以,儘管《與愛別離》仍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我覺得它通片敘事還算平穩可親,而且其中幾幕鏡頭非常的打動我,所以我仍然希望能有多一點人進電影院支持它--但是請不用抱著一種哇我今天要去看「有氣質」的國片那種不見得有正常的心理就是了。

(以下終於要開始評《與愛別離》的片子本身了XD 以下有大雷,慎入)

《與愛別離》的背景設定在1978年的高雄,影片用懷舊顏色與美術設計淡淡地帶出那個我們記憶中的年代,那些畫面與服裝,甚至是微笑的方式、遊玩的場景,過去都只靜靜地躺在我們父母輩珍藏的相片簿裡,而導演以溫柔撫觸的方式將它一一喚醒。喚醒的是那樣一個歲月靜好,而錢途開始看漲、未來的一切彷彿都充滿著光明與希望,而又猶有絲絲人情溫暖緊繫的時代。它喚醒的我想不只是我輩父母那代人的美好記憶,似乎也開啟了回到臺灣鄉土人情的一條小徑。

我特別喜歡電影開頭不久,國威與玉華兩人在窄小卻溫暖的房子裡,對著一盞溫暖的黃燈一起計算每筆細小開支的那一幕,簡單細瑣,如水般平淡的夫妻生活就這樣攤開流瀉出來。那時候的日子如此安靜悠緩,計算單位好像理所當然的自然就是一輩子了。然而這樣流淌著的小小幸福,卻中途遇見了意想不到(或者意料之中?)的礁石。

如果國威與玉華的生活是平和謙淡的水彩畫,顏色明艷的順芳突然之間變成誤闖進來的一道油彩。它覆蓋了原本的顏色,也讓圖畫裡原本的元素產生劇烈的質變。身為玉華好友的大小姐順芳,悄悄地背著玉華牽起了國威的手,感情逐漸發展得不可收拾。而國威呢?他就像犯了「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一樣,他溫吞懦弱地接受了雙方面--宛如紅玫瑰與白玫瑰一般--的感情,沒有捨去任何一方的魄力。

是的,到此為止,電故事是頗顯老梗平淡的三角關係,三人的角色設定基本上跟溫瑞凡/謝安真/黎薇恩也沒什麼差別,一個游移懦弱又有點貪心的男人,一個溫順無知的元配,一個明明是元配好友卻因情感佔有慾強烈、無法克制自己的感情衝突而介入兩人之間的「小三」。不過,《與愛別離》透過電影畫面的顏色基調和美術設計,不斷傳達出導演念茲在茲的「舊時代的氛圍」,於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柔藹光芒與傳統而保守的人情限制,反倒增添了幾許耐人尋味,讓觀眾不免好奇,這樣老梗的劇情假若發生在1978年那樣保守的、從農業剛過渡到工業的社會裡,後續究竟又會如何發展?在那個壓抑而保守的年代裡,如此激化的情感將帶三人走向何方?

但接下來導演做了一個別出心裁的設計,這個設計頓時讓這個雞肋式的三角通俗劇增添了豐富顏色和層次,拉繹出不同的離別、棄愛、傷害、彌補的滋味來。(個人覺得,導演唯一做錯的就是,這個設計不應該在影片介紹中爆雷!我強烈建議觀影者不要先看影片介紹就去看這部電影比較好!如果正在看這篇文章的您還沒看過電影,可以先去看完再接下去看,因為接下來的大雷,絕對會嚴重影響觀影品質XD)

當國威和順芳的出軌因為順芳懷孕而曝光,玉華遭到愛情與友情的雙重打擊、心中滿塞著無法消解之怨恨,一改平時溫順的脾氣,完全無法容忍兩人殘忍的行徑,帶著憤恨獨自離開。但現實的逼迫很快的再度打擊了獨自在外的玉華,失去了順芳家工廠的薪資,又離開原本的住處,玉華已經沒有退路,她幾乎決定要走上絕路。

而玉華打算自殺的這一幕和接下來的轉折,我認為是導演處理得最好的一幕,因為這一幕,整部電影的層級往上翻了一翻。而在此幕之後開展的電影後半段,敘事與節奏也比前半平穩通暢許多。我想,這片前面在舖陳三角關係的時候,導演應是刻意以較為簡略的方式拼貼帶過,不然怎麼處理都只有老梗可言,還不如中間留一點白比較有些況味,但敘事還是有點混亂,需要觀眾腦補之處有點過多,確實是可以再加強的部份。

曾佩瑜實在是個不瘋魔不成活的女演員,坦白說當她在片中前面扮演柔順天真的妻子那段,表現實在乏善可陳,但當她識破了國威和順芳的背叛之後,每一場戲都非常精彩。尤其是在全片的關鍵這一幕:

玉華在遭背叛後又體會到現實的無情,走投無路的她在飯店房間裡拿出當初結婚時穿的最愛的一件洋裝來,比在自己身前,拿出鏡子來回想著那虛假的幸福,卻發現鏡子的另一面竟是她與順芳同樣顯得諷刺的合照,她憤而摔碎化妝鏡後,慢慢跟著洋裝的擺動在床邊跳起舞來,慢慢地跳到了床上,在略顯瘋狂的舞動著的雙腳旁,鏡頭自然地帶到了擺在床頭櫃的安眠藥,死亡的警音溶化在幸福的旋律裡,既瘋狂又溫柔,張力十足。這一幕我非常喜歡。

更驚人的場景出現了,這時國威帶著順芳入住這家飯店,兩人的對話聽在玉華耳裡,本來決心尋死的她頓時憤恨地衝出房門一看究竟,三人於是在最意外的方式下短兵相接,愕然無語。憤恨的玉華終於決絕的說出,「我們離婚吧!」這時國威征忡退往走廊另一端的牆,淚無聲流下了來。這一段鏡頭和演員都掌握得很好,尹昭德的表現出色。

憤恨過後,回到現實的談判桌。玉華面對背叛自己的丈夫和好友,還有順芳這個大小姐有錢有勢的父親,孤身一人看似已無籌碼的她,卻提出了一個無人意想得到的復仇(?)手段:她要求與順芳交換小孩,她要國威和順芳養她的小孩養一輩子,以補償他們對她造成的傷害。

後來,玉華對因此成為她養女、跟隨她吃苦的惠芳坦承,這是她做母親的最自私的決定。然而,這個或許一開始是出自於自私而帶有復仇意味的決定,卻反倒意想不到的開啟了另一種相互理解和和解的可能。當傷害與補償以意想不到的方式互換互纏,這竟一邊是恨怨的糾葛,一邊卻又糾結出另一種愛情、包容與和解的可能性。

曾珮瑜在影片後半的表現非常令人印象深刻,詮釋出玉華完整的改變與一生。玉華慢慢從滿心憤恨的妒婦,因為有了養女千惠的相依與照顧、又心繫著受國威順芳完善照顧的親生女兒君美,她有了不同的母親的力量,和愛的力量。尤其國威在默默為她帶來君美成長點滴的照片,她深深的知道對方的愧疚與歉意,也開始發現自己做的決定,可能又是另一個需要花一輩子去補償遮飾的錯誤。然而,同樣是基於人性自私的錯誤,在彼此的對話後卻又開啟另一種新的完整的可能性。

玉華原本顯得淒愴清冷的告別式,在國威順芳帶著君美以及對千惠滿心的愛前來的那一刻,變得奇異的完整了。(當然,是不是終究需要死亡才能放手看清這原本可能有的完整,或許是另一個略顯尖銳的提問。)當愛變得豐滿了,恨與歉疚終於在時間的推移中慢抹平,最後剩下的是彼此的善意與和解,碎掉的鏡子重新被拾起,在千惠交給順芳的那一刻,彷彿在時空膠囊中被重啟,裂痕無法改變,但美好時光的氣味終得儲存釋放。

而全片另一個非常感動我的時刻,就在國威、順芳、君美、千惠一同前往火葬場,在火葬啟動的前一刻,禮儀人員跟千惠說,記得要叫媽媽離開,放聲大哭的千惠情緒崩潰,一邊流淚一邊喊著媽媽快走,同時頌唸著的國威這一刻也淚流滿面,他對玉華的無法彌補和虧欠,此刻終於也併放了出來。

我想,導演太想要傳達出,經歷背叛、歉疚、報復、和解的最後,或許生命自己會開啟意想不到的完整與美好,所以讓千惠最後對著順芳帶著滿綻的微笑。但這個微笑來得有點太突然、太多了一點,是很可惜的小敗筆,讓結局顯得有點太過美好而一廂情願的溫情,也多少有點因此欠缺說服力。

不過,和張家魯一樣的,從《與愛別離》,我看到了臺灣電影另一種新契機,終究,生命自己會找到出路吧!

最後附帶一提,雖然尹昭德的內斂演技還算稱份,曾珮瑜和周姮吟的爆發力都有出來,但是全片最佳演員絕絕對對是李康宜!可惜她戲份有點少,但她的演出實在是太精彩了!Bravo!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ple 的頭像
    Maple

    聲色盒子

    Map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